
歷史小知識
在1985年10月,中國香港總督尤德在施政報告中宣布中國香港將興建第三間大學。1986年7月,中國香港政府設立籌備委員會籌設中國香港第三間大學,由于當時新大學尚未命名,故暫名為“第三間大學籌備委員會”。在1987年1月,第三間大學正式名為“中國香港科技大學”,以特顯新大學是配合中國香港工商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中國香港科技大學首兩期分別于1992年1月和1994年落成。在1991年10月該大學正式開學。在2007年,李兆基捐款港幣四億元予中國香港科技大學作發(fā)展新校園,以配合大學轉為四年學制。
該大學另設跨學科課程事務處,提供課程范疇涵蓋不同學院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
本科生課程范圍:科技及管理、環(huán)境管理與科技、風險管理及商業(yè)智能學、跨學科自選主修
研究生課程范圍: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環(huán)境科學、政策與管理、公共政策
“本科生研究計劃”(Undergraduate Rea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me,UROP)是該大學的一個特別計劃旨在培養(yǎng)本科生對研究的興趣。參與該計劃的本科生會在教授的指導下進行研究活動。在這計劃下,本科生須與教授訂立研究范圍,并在計劃完結時提交學術報告。這計劃一般為期三至四個月。在2009年共有250多名本科生完成該計劃,參加該計劃的教授約有九十名。參加該計劃的學生近年迅速上升,由最初2005年的70多位增加至現在的250多位,造就了很多本科生與教授共同研究的機會。
該大學于2010年已有30多位學生獲得全獎學金往世界頂級大學,如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卡內基梅隆大學、杜克大學等等,攻讀博士課程。他們來自不同背景,但都參加了科大的本科生研究計劃,并從中得到啟發(fā)和動力。
該大學的研究水平能力在亞洲區(qū)表現出眾,該大學雖然于1991年成立,建校歷史遠不及中國香港多間已有半世紀的大學,但該大學因為路向清晰,以成為全球頂尖研究型大學為目標,積極招聘優(yōu)秀國際研究人員,添置先進研究設備,同時通過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高等科技教育機構或者公司有合作關系并建立研究基地,所以該大學雖然年輕,但具備高水平的研究能力。除此之外,科大在廣東省南沙的霍英東研究院則旨在擴大校方于學術研究方面的影響力。
學校設施
李兆基校園
李兆基商學大樓
賽馬會大堂
會議大樓(大型演講廳、課室、多用途會議室和研討室等)
李兆基圖書館(藏書約77萬冊)
體育館(室外體育館和室內何善衡體育館,有多所球場、健身房、游泳館等等)
宿舍
飯?zhí)?/span>
學生會合作社
超級市場
銀行(中國銀行、恒生銀行及東亞銀行)
發(fā)型屋等
學生會(學院學生會、系會、宿舍學生會、體育聯會屬會、學社聯會屬會、文化聯會屬會)
院系介紹
理學院
工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霍英東研究院
公共政策研究院
城市簡介
中國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英語:Hong Kong,縮寫作HK、HKG、HKSAR)是 兩個特別行政區(qū)之一。
地理位置
位于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相距63 公里,其余兩面與南海鄰接。
城市氣候
中國香港位處北半球亞熱帶、北回歸線的南部,背靠歐亞大陸及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副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偏溫暖。每年年底,西伯利亞聚積的高氣壓將干燥而寒冷的空氣吹向低氣壓的太平洋,成了中國香港冬季的季候風,使得緯度低的中國香港也感受得到低溫。年中時間,太平洋形成高氣壓,這股夏季季候風則會吹向歐亞大陸,夏季多雨潮濕。每年約3月至5月為春季,氣候溫和潮濕,多云有霧,能見度低。6月至8月為夏季,氣溫炎熱,潮濕,常有暴雨,降雨量高。9月至11月為秋季,大致溫暖涼爽,陽光充沛。夏秋兩季亦是臺風季節(jié),有時會引發(fā)水浸及山泥傾瀉;經常受到熱帶氣旋吹襲。12月至翌年2月則是冬季,清涼干燥,高地偶有霜降,降雪機會極微。
中國香港市區(qū)高樓集中而且密布,中國香港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qū)和郊區(qū)有明顯的氣溫差別,新界一些地區(qū)例如打鼓嶺、石崗及北潭涌等地比較接近內陸,早晚溫差亦普遍地比較市區(qū)大,一般平均日溫差約8度。
關于該大學的預科信息、在校費用、報名日期等等具體信息請咨詢環(huán)俄留學公司顧問老師。